《农村小学生深度阅读指导研究》报告 一、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观点与主要结论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明确规定小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但当前不少小学生阅读能力还远远不能达到《课标》要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阅读不善于深入理解内容、体验情感,很少提出自己有创见的看法,速度也达不到规定字数要求。(2)阅读资料仅限于学校所发的教科书,导致学生阅读兴趣较低,阅读面窄,课外积累少。(3)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的是时间看电视、上网,却没有时间去阅读。(4)课业负担重,无暇顾及。鉴于此很有必要对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进行研究。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从学生角度考虑: ①激发阅读的兴趣。 ②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③掌握运用有效的科学读书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促进阅读能力的不断形成与内化,并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从教师角度出发: ①探索培养、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阅读方法及策略。 ②初步形成切合本校学生实际和教师特点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的活动模式。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③在学校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三、本课题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1、调查我校学生的读书现状,通过学生及家长问卷调查获取一系列数据。 ①研究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②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 2、解决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生阅读存在问题的对策。 ①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培养学生读书兴趣; ②探索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阅读方法。 ③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策略。 3、培养小学生阅读的能力。 ①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 ②培养小学生阅读的能力。。 ③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一阶段:调查现状分析研究 1、问卷调查 课题研究初期,共向我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有效答卷50份,对学生的读书兴趣、阅读时间、阅读数量、图书类型、阅读习惯、书籍来源以及家长重视程度情况作了系统调查。数据表明:学生“读书兴趣”的变化显著。课题研究前只有25%的学生喜欢读书,数据反映学生对阅读的喜爱程度较低,甚至有学生害怕阅读。 2、结果分析 ①从读书兴趣看,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大大低于看电视、玩电脑的兴趣。大部分学生没有阅读的习惯。 ②从阅读时间看,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非常少,大部分时间都让大量的作业占用。学校也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不够。 ③从书籍来源看,阅读资料仅限于学校所发的教科书,学生的课外读物少的可怜,学校图书室对学生也不能正常开放,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广阔的阅读需求。 ④从阅读类型看,学生喜欢看漫画,卡通,武侠小说等,对一些古典文学、外国名著、励志书籍看的人寥寥无几。 ⑤从家长的重视程度看,大部分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不支持,舍不得花资金为学生购买课外书籍。 3、解决方法 ①每班建立一个图书角,全班同学齐动员捐书、换书,扩大课外读物的数量。 ②在每周一的下午还组织和其他班的学生进行互换图书,进行阅读,交流读书心得。 ③利用开家长会、家访和网上沟通的机会,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给家长推荐书目,让家长积极为孩子购买。让家长也来参与我们的课题,密切配合我们的工作。 ④各科教师互相协调,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争取每天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课外阅读时间。 第二阶段:提高认识指导方法 课题组成员一起商讨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内容,并确定目标制定有效的活动计划,有效地组织开展课外阅读课。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上,我们遵循三结合原则: 1、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 按“新课标”的要求,针对所教教材,把每个单元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达到阅读目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如教学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后,推荐学生去读他的《快乐王子》;在教学《丑小鸭》时,布置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学习《争吵》,教师就可以推荐学生读《爱的教育》从阅读中精心挑组织学生课前课后阅读;学习鲁迅、老舍作品的时候,就让学生“读点鲁迅”“读点老舍”。 2、课外阅读与写作、听说相结合。 我们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语文能力很快得到提高。 3、要不断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思路,逐步形成课外阅读的基本课型:读物推荐课、读后叙述课、读书汇报课等。通过训练,学生对阅读的喜爱度提高到76%,这得益于学校注重阅读氛围的创设,学校、家庭的影响。通过开展活动……使学生对读书的兴趣有所提高,在思想上也充分地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学生乐读、爱读。这一现象说明了学生已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为此我们做了以下的努力: (一)读经典,陶冶情操 中国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因此,我在课题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学生诵读经典的培养:要求学生会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和《唐诗三百首》,定期还会进行经典颂读大比拼活动,通过学生个人、班际间的比赛,大大激发了学生颂读的热情。经过近一年持之以恒的研究实践,我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不少。 (二)优秀读物,师生共享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课题研究一开始我们便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去考虑,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学生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的人物等。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各年级每学期都推荐四到五本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供学生进行阅读,并在每周四下午第一节进行课外阅读,让师生读书、聊书,让好书提高老师的文化修养,让好书打开学生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激发学生心中善良的、温柔的一面。 树立榜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和阅读热情,对学生坚持阅读起到助动和促进作用。我们在实验班级开设了“品读优秀名著”大讲堂,向学生传授阅读的方法,讲述名人阅读的故事,介绍推荐优秀书目,让学生从心中的偶像或榜样中得到启示,促进学生养成读好书的习惯。 (三)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老师们在课堂上注重了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指导学生学会积累。“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真正意义上的读书,还要学会思考、分析,学会积累。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圈点勾画、背诵精彩片段、摘抄好词妙句、作批注、写读后感。 4、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第三阶段:激发欲望养成习惯提高能力 (一)激发欲望 1、加强情感投入,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融洽的师生感情作基础。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时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理解,信任,关怀和鼓励。这样,不仅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而且教师的言行也将会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学习欲望;反之,任何伤害学生感情的言行,都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增长厌学情绪。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用充满感情,亲切的语言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带领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产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推荐阅读材料,引发阅读兴趣 3、利用学习成果,发展阅读兴趣 兴趣总是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当学生在学习上有所收获或进步时,心情兴奋,轻松和愉快,同时能对学习产生自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来,变被动为主动。如教师生动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感受,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共鸣,使之产生“我也要读一读”的行为动机。班里总有几位“读书迷”,多开展几次“好书介绍会”、“精彩故事会”等,让那些早“富”起来的同学上台讲演读书的经验、收获和引人入胜的故事,听了同伴的介绍,会激起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 (二)养成习惯 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的同时加强学生阅读习惯的训练。 1、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阅读习惯 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知识。在训练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遇到的问题,要求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另外,在训练中还注重培养学生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 2、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 教师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练习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3、大胆发言,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遇到疑难是正常现象。实际上,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再者,阅读本身就是一个理解的过程,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材料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在训练中多创设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4、课外阅读的习惯 ①教师有计划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教师布置一些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作业。通过阅读作业,对学生的阅读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 ②结合平时课堂教学阅读指导课,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使学生在自主课外阅读中,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③为了固化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在课题研究的同时课题组还举行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比赛、不定期组织学生阅读竞赛、每天坚持日有所诵、举办红色经典故事会、手抄报展示活动、评选和表彰阅读小能手。 这些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又让学生更灵活更直观地汲取了丰富的知识营养,提高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和能力。 四、本课题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1、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素质。 (1)学生的阅读热情空前高涨。 有足够的自主阅读空间,掌握了多种阅读方法,这使得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阅读中去,产生了良好的阅读效果,在学生读完之后,他们的收获,他们的情感又能在阅读小组中与同龄人交流,他们的自我学习价值得以体现,这反过来又促进了他们的再次阅读。再加上我们经常组织开展故事会,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有趣的活动,所以,这一课题的开展使得学生的自主阅读热情空前高涨,学校中也形成了人人都阅读,人人都乐读的良好氛围。 (2)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通过反复的指导和课内外的巩固,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如:朗读和背诵的习惯;勾、画、圈、点、批,以笔助思的习惯;品词评句的习惯;善于联系的习惯;想象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这些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现在的学习和以后的终身学习都大有好处。 (3)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指导,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学生掌握了许多自主阅读的方法。如:选读法、精读法、速读法、摘录批注法等几种读书方法;“查——定——找——释——分——结——疑”七步预习法;将阅读与讲述、画图画、表演、思考、比较、写作相结合的读书方法;会记眉批笔记、摘录笔记、提纲笔记;会写读后感。运用这些读书方法,学生就能更好地投入到阅读中去。 在课题研究中,因为读书活动的开展,每个学生都在读书中取得了不同的收获,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多名学生习作在各类杂志、报纸上发表。 2、教师的阅读教学观念有所转变,阅读教学得到优化。 课题的研究浓厚了学校的教研氛围,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每周的教研组活动必讲课题研究,每个教师上的研讨课必须与课题相联系,并能结合课题写出教学案例、课后反思及教学论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课题组教师的理论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教师的阅读教学观念有所转变,将教育的眼界从课内引向课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指导活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在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 五、本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设想 三年来的研究,我品尝了收获和成功,特别是学生的进步所带来的快乐,同时也备尝了探究的艰辛。尽管我们时刻在思考,不断在努力,但研究并非完美,我们认为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改进: 1、如何更好地将阅读的成果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去,如何培养学生更为强烈的探究意识,形成更为主动的探究习惯,这些问题都仍需研究。 2、面对学生读书过程中出现的“情绪化”问题研究得还不够深入,就这些问题可以作为小课题进一步探究。 3、开展阅读活动,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还要熟悉教材,应付课堂上突如其来的提问,因此,教师如何适应学生的学,如何增强教学应变能力,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保证研究活动既开放又井然有序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总之,小学生深度阅读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会用更加饱满的激情,更多的努力,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读书的快乐,让书香伴他们健康成长!
|